14
A+ 大保護森林和生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基,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,健全森林與生態保護制度是首要任務。林區是我國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,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,我們林區也正是貫徹這一精神,先行一步、作出表率,努力推動林區改革轉型、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等各項改革,確保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,確保林區干部職工生活水平持續提高,確保林區社會和諧穩定,為建設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、打造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貢獻力量。
一、保護建設生態,正確認知人與自然的關系
大自然被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。就我國來說,我們的家底并不厚,“老本”并不多,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建設生態環境,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。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,熱愛大自然,珍惜自然資源。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: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,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,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,息息相關的。人類不是大自然的“主宰者”,也不是大自然的“統治者”,而是大自然中的一員。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,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,重歸和諧。
二、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就是改變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
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,堅持節約優先,保護優先,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。要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,圍繞保護生態、推動林業發展模式,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、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,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、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、有利于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,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、保護生物多樣性。因此,我們日常生活,工作中需要發揚勤儉節約的作風,從事積小為大。經濟建設則將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資源放到發展全局考慮,通過開源節流,節約集約,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,促進發展方式轉變。
保護優先,既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現實需要,也是現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。保護森林和生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基,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,健全森林與生態保護制度是首要任務。所謂的生態文明,是指人與自然、人與人、人與社會和諧共生、良性循環、全面發展、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。要建設生態文明,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、增長方式、消費模式。綠色建筑、綠色施工、綠色經濟、綠色礦業、綠色消費模式、政府綠色采購不斷得到推廣。
三、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,建立和諧發展的長效機制
一些地區曾經因為不顧當地資源的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,導致水體和土壤嚴重污染,森林被砍伐,使大城市灰霾天氣日益增多,當前繼續貫徹保護優先的指導思想,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、自然保護與合理利用及開發、生活和生態之間的關系。要以保護生態為基本前提,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作為建設開發活動的約束條件,控制人為活動的不利影響,堅強保護,建立長效機制。堅持生態導向、保護優先。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,是國家、民族生存的資本和根基,關系生態安全、淡水安全、國土安全、物種安全、氣候安全和國家生態外交大局。要以維護和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實行最嚴格的國有林場林地和林木資源管理制度,確保國有森林資源不破壞、國有資產不流失,為堅守生態紅線發揮骨干作用,堅持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。以“因養林而養人”為方向,根據各地林業和生態建設實際,探索不同類型的國有林場改革模式,不強求一律,不搞一刀切,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改革措施,維護國家生態安全。
四、在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中,要把利用自然能力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
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,很多地方對自然生態的索取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,以至自然生態系統不堪重負、嚴重失衡。利用自然能力恢復是最直接、最經濟、最有效的做法。大自然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,可以依靠自然本能力量恢復自己退化的生態環境。休養生息是近幾年來我國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的重要指導思想,其本質就是讓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恢復,我們應該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總結推廣這一經驗,只有堅持節約優先,保護優先,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,把節約環保與調整產業結構,生態保護與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等結合起來,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,產業結構,生產方式,才能確保實現發展目標。
面對資源約束趨緊,環境污染形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、生態系統日益退化的嚴峻形勢,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,把神態文明保護建設放在全局的戰略地位。只有樹立起尊重大自然,順應自然,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,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,實現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,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現代化。(孫相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