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
A+ 大黨報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主流媒體,是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理論武器,是黨和人民的喉舌,是宣傳黨的路線、方針、政策,反映人民群眾正義訴求的重要載體,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起著營造良好輿論環境、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作用。因此,如何引領社會輿論,正確認識社會目前面臨的困難和矛盾,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,營造健康、積極、昂揚向上的工作精神和生活態度,更多地激發社會“正能量”,是黨報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宣傳任務。這就需要黨報做到:
一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,高揚時代主旋律,在多元化的時代凝聚社會共識
黨報是社會輿論的主陣地,輿論引導正確,利黨、利國、利民,黨報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、大局意識、責任意識、陣地意識,把堅持正確導向放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首要位置。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,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、集體主義、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,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,大力提供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、社會進步、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。
在社會大轉型的時期,黨報要切實貫徹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,自覺地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,全面、準確、及時和無條件地宣傳黨的路線、方針、政策,要自覺地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,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來觀察、分析當前面臨的諸多社會問題,剖析其存在的根源,探尋解決辦法和途徑。
黨報要做“正能量”傳播的引導者,就必須讓新聞的基調服從并服務于黨委和政府工作的大局,不斷改進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報道的方式方法,做大做強主題宣傳,增強報道的親和力、感染力,讓黨的方針、政策易于被群眾所接受,樂于被群眾所接受。面對熱、難點問題、重大突發性事件,要主動跟進,第一時間發聲,旗幟鮮明地表明正確的立場,引導人們了解真相,正確認識事實真相。要大力挖掘報道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,多報道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和亮點,多反映基層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創造精神,把版面讓給群眾,把鏡頭對準群眾,讓社會上的積極健康因素在新聞版面上唱主角。把社會公眾的關注點引導到社會發展的主流上來,更多地關注發展成果,正確認識面臨的困難和問題。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達到鼓舞人,引導人的宣傳目的。
二、堅持“三貼近”原則,提升主流媒體傳播“正能量”的社會引導力
貼近實際、貼近生活、貼近群眾是黨對新聞工作提出的重要原則。貼近實際,就要站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,把握新聞宣傳工作的總基調,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,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,適應群眾的接受能力,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,要說實話、鼓實勁、求實效。貼近生活,就要以生活為源泉,真實地表現和反映生活,解決生活難題,豐富生活內容。緊跟生活變化新節奏,傳遞生活變化新信息,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。貼近群眾,就要吸引群眾廣泛參與,為群眾辦實事、辦好事,重視群眾多層次、多方面、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,豐富群眾文化生活。
要知道,基層是新聞的源頭活水。新聞事業和黨的其他事業一樣,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,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黨報要成為社會“正能量”傳播的引導者,就必須大力提升輿論的引導力。首先,要以主題策劃、版面創意及欄目設置等為載體,鼓勵記者、編輯深入實際、深入生活、深入群眾,感受新變化,挖掘新典型,總結新經驗。其次,要做好新聞報道權威性與可讀性結合、指導性與服務性結合、普遍性與針對性結合。對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進行主題策劃,從讀者角度提煉重點,進行深度解讀,同時提煉出分主題,找出鮮活的新聞事例,讓讀者入眼、入腦、入心。從讀者的閱讀習慣、信息需求,進行新聞要點提煉,讓讀者得到所需信息,在報道形式上,要圖文并茂,延展信息量,新穎活潑,方便閱讀。在重大新聞上不失語、不缺位、不誤導。既要放眼世界,滿足讀者對各方面信息的需要,又要拉近每條新聞與讀者的距離,增強讀者對黨報的親近感。
三、準確把握輿論監督的“度”,不斷擴大“正能量”新聞的社會影響力
傳播社會“正能量”,要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樹立一個正確的輿論監督觀。開展輿論監督是黨報群眾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,更是新聞記者的一種神圣職責。因為它對弘揚正氣、扶正祛邪、改進工作、密切黨群、干群關系、促進社會穩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要搞好輿論監督,就要做到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,即立足于團結、穩定、鼓勁,著眼于改正工作,分析所存在問題的原因,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。對一些問題和社會現象的報道要把握好度。
黨報的公信力、權威性是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。監督性報道既要把好“量”的度,還要把好“質”的度,也就是批評性稿件在版面上的數量要有一個度,對一個地區、一個部門的批評監督和法治類事件新聞不能太過集中,在批評性報道中要透過現象看本質,既要看到個體真實,又要把握好整體真實,既要依理守法,更要注重報道的社會效果。要讓反映社會生活的“正能量”新聞在版面安排上唱主角。對事關社會大局穩定的群體事件、民族宗教問題、事關政府形象、有可能影響到全局整體性工作的個別問題、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報道等等都要慎重處理。
(劉雪婷 作者單位:林海日報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