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
A+ 大米平華
每年的國慶假期,都有不少弘揚主旋律的影視大片登上銀屏,今年也不例外,《志愿軍三部曲》迎來了第二部《存亡之戰》。
這部影片在全國首映三天,票房突破3個億,成為今年國慶檔一眾新片的雙料冠軍。退休賦閑在家的我,得知這一消息后,抓住時機,在國慶假期的第四天,觀看到了這部令人心神震撼的國慶巨獻影片《存亡之戰》。這部由陳凱歌導演,朱一龍、辛柏青、張子楓、朱亞文、吳京、陳飛宇、肖央等主演的影片,故事情節緊湊,人物個性鮮活,情感真實豐富。該片以細膩的筆觸和宏大的場面,展現了鐵原阻擊戰的慘烈與悲壯。
了解抗美援朝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,發生在1951年5月末和6月初的鐵原阻擊戰,是第五次戰役中一次重要的防御戰,五次戰役開始,志愿軍一路高歌猛進,將“聯合國軍”逼退至三八線以南。隨著戰線的拉長,志愿軍后勤保障難度增大,劣勢逐漸顯現。此時,以美國為首的“聯合國軍”也已經洞察到了志愿軍的“軟肋”。美聯軍經過周密測算,得知鐵原是志愿軍的軍事后勤保障中心后,憑著高度的機械化和絕對的空中優勢,劍鋒直指鐵原,對志愿軍實施了全線反撲。鐵原一旦失守,志愿軍將面臨彈盡糧絕的危險境地,如牽制住外線作戰部隊,將造成全軍潰敗的結局。因此,鐵原阻擊戰對于志愿軍來說,就是生死存亡之戰。
為了確保鐵原萬無一失,志愿軍司令部將這一重任交給了剛剛從前線撤下來,等待休整的63軍。面對數倍于我的美聯軍,63軍采用了“釘子戰術”,將鐵原分成數千個小型陣地,每個陣地只有幾十名志愿軍堅守,每一個戰士就如同一個釘子一樣,狠狠地釘在了陣地上,生存與死亡交織的12天,63軍的將士們以頑強的意志,用血肉之軀,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“鋼鐵長城”。戰場上,炮彈如雨,火光沖天,那一次次搏殺的沖鋒吶喊;一聲聲震耳欲聾的槍炮聲;一片片被炸得千瘡百孔的陣地;一場場你死我活的近身肉搏;一具具噴涌著鮮血,轟然倒在血泊之中的尸體;一個個血肉模糊的鮮活生命和雙腿被炸斷依然高喊沖鋒的戰士……這些血淋淋的場景,既讓我感受到了戰爭的無情和殘酷,也讓我感受到了志愿軍戰士的無私奉獻精神。
影片沒有刻意煽情和大喊口號,也沒有點染、鋪排無畏犧牲,而是用一個個小的細節、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故事,去承接、去傳情、去引敘。
電影開篇是以時光倒流的方式,通過父親李默尹、兒子李想、女兒李曉,這一家三口,先后赴朝作戰,將視野拉回到鐵原阻擊戰打響的前夕。通過李氏一家三口的故事,拉近了角色與觀眾的距離,從小家到大家,借助這個三口小家展現了電影藝術的家國美學,透過對個人命運、家庭命運的微觀描寫,使之與國家民族命運達到內在的高度一致。
跟有些戰爭片直接用聲光電撥弄觀眾的神經不一樣,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那么鮮活。當彭總將一塊水果糖交給父親李默尹,讓他送給在前線作戰兒子的時候;當哥哥李想把那塊水果糖塞進妹妹李曉嘴里的時候;當哥哥犧牲前用舌頭舔食糖紙,并把它疊成紙鶴,朝著祖國的方向放流的時候;當一支隊伍打沒后,陣地上吹響熄燈號的時候;當英語廣播員唱起《張老三》歌曲,全體戰士齊聲跟唱的時候;特別是當志愿軍戰士喊著自己家鄉的名字,凱然赴死的時候,觀眾又一次集體淚奔,低沉的哭聲不時在影院內回蕩。
為什么《存亡之戰》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如此高額的票房呢?我想主要源于情感共鳴和強大的演員陣容。影片深刻觸動了觀眾的愛國情懷,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,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,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虎視眈眈,亡我之心不死,使這種情感共鳴更加明顯和強烈。另外,影片匯集了眾多知名演員,他們不僅有著精湛的表演技巧,更是對角色進行了深刻的理解和演繹,提升了影片的整體質量。
當廣大現眾問起拍攝這部電影初衷時,陳凱歌導演動情地說:“不想讓這段歷史和這群為國捐軀的志愿軍戰士們被遺忘”。是的,雖然這場戰爭距今已經過去73年,但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歷史,不會忘記這群最可敬可愛的志愿軍戰士!